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文化建设 > 文学作品

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读书札记:烈火与信念铸就的生命之路

来源:  发布时间:2025年08月28日  浏览次数:26

打印

当我第一次翻开尼古拉·奥斯特洛夫斯基的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便仿佛被一道炽热的光芒击中。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小说,而是一座用生命、信念与意志构筑的丰碑。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人的成长史,更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——人如何在极限环境中锤炼自我,如何以信念为火、以毅力为锤,将自己锻造成一块真正的“钢铁”。

小说中最震撼我的段落,无疑是保尔·柯察金与十九名共青团员在严冬之中、敌视之下,以二十五天的惊人速度修建七公里铁路的故事。这不仅仅是一场体力与时间的赛跑,更是一场信念与意志的考验。他们没有充足的物资支持,没有理想的工作条件,甚至没有基本的口粮保障。但他们有一种更为珍贵的东西:一种近乎纯粹的理想主义,一种将自己完全奉献给集体与时代的青年热血。

这段铁道修建工程,从现实角度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二十个人,要在极寒的西伯利亚气候中,面对物资匮乏、食物短缺、土匪骚扰和白匪破坏的多重威胁,完成连专业工程队都难以迅速完工的任务。但作者并没有将其简单描绘成一场“人定胜天”的浪漫主义叙事,而是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挣扎、疲惫、痛苦,甚至有人倒下、有人放弃。但保尔没有。他站在风雪中,像一根钉进冻土的铁轨,沉默而坚定。他的身体早已被战争和疾病摧残得千疮百孔,但他的精神却像淬过火的钢,越是敲打,越是铮铮作响。

真正打动我的,不是他们最终修成了铁路,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“人之所以为人”的精神高度。他们不是因为命令而机械地工作,而是因信念而自愿地燃烧。这种信念,不是盲目的口号重复,而是建立在对未来的真切向往之上——一条铁路,连通的不仅是地理上的两地,更是一个新生政权活下去的希望,是千百万人温饱与文明的通道。他们不是在“做工”,而是在参与一场建设,一场革命,一场属于他们自己的、壮丽而艰苦的青春仪式。

当我将目光从书页移回现实,不禁自问:在今天我们这个物质充裕、信息发达但却精神常常困顿的时代,是否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纯粹而坚韧的信念?我们是否还能理解,什么是“钢铁般的意志”,什么又是“燃烧的自己”?保尔和他的同志们并非超人,他们只是一群年轻人,但他们选择在极端环境中磨砺自己,把个人的命运与宏大的历史叙事紧密相连。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借保尔之口所说:“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。人的一生也应当这样度过:当他回首往事,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,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。

这让我深刻意识到,“钢铁”的真正含义,并非冷酷与坚硬,而是经过高温锤炼、反复锻打之后所形成的坚韧结构与稳定性能。人生的锤炼也是如此。没有痛苦,就没有觉醒;没有挫折,就没有突破;没有失败,就没有真正的理解。保尔的一生,几乎是由一连串打击构成的:身体的残疾、爱情的失落、战友的牺牲、政治的污名……但他从未真正倒下。他写作《暴风雨中所诞生的》,甚至是在双目失明、身体瘫痪的情况下,以口述的方式完成的。这已不仅是毅力,更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极端执着——只要还能思考、还能呐喊,他就仍然是一名战士。

从这个意义上讲,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不只是一本共产主义教育经典,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可能性的哲学寓言。它告诉我们,人的意志可以有多强,信念可以有多深,生命可以承受多少重量而又继续向前。它不属于某一个时代,而是属于所有试图在困境中寻找意义的人。

而我们,站在比保尔要平坦得多的人生道路上,又该怎样锻造自己?我们或许不需要在冰天雪地中修铁路,但我们依然要面对精神的荒原、价值的迷茫和意义的虚空。我们要修的,是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。这条路同样需要坚定、忍耐、勇气和希望。我们要学会的,不是复制保尔的行为,而是继承他那颗永远炽热、永远不屈服的心。

最终我明白了,钢铁不是在平静安逸中炼成的。它需要投入高温的熔炉,需要经受反复的捶打,需要被冷却定型,才能在风雨中不锈,在压力不断。人亦如此。只有那些敢于走进烈火、不畏锤炼的人,才能最终获得精神的不朽与人格的完整。

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:人生的意义,不在于逃避苦难,而在于如何面对苦难;不在于没有失败,而在于每次失败后都能重新站起。我们每一个人,都应当成为自己生命的炼钢者。以信念为炉,以理想为火,以坚持为锤,将自己锻造成一块能够承重、能够导热、能够支撑他人、也能够照亮时代的——真正的钢铁。

谨以这段札记,致敬那些在艰难岁月中依然坚持理想、燃烧自己的人。也愿我们,能如保尔一样,永远年轻,永远热泪盈眶,永远走在成为“钢铁”的道路上。